【及笄出自哪里】“及笄”是中国古代对女子成年礼的一种称谓,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。它不仅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女性成长阶段的重视,也反映了传统礼仪制度的规范与传承。
一、
“及笄”一词最早见于《礼记·曲礼上》:“女子许嫁,笄而字。”意思是女子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龄,会举行加笄仪式,并取字。这里的“笄”是一种簪子,象征着女子正式进入成年阶段,具备了婚配资格。
在古代,女子十五岁称为“及笄”,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。这一仪式不仅是个人身份的转变,也是家庭和社会对其角色期待的体现。随着时代的发展,“及笄”虽不再普遍实行,但其文化意义仍被保留和传承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礼记·曲礼上》 |
含义 | 女子十五岁成年礼,加笄并取字 |
历史背景 | 古代儒家礼仪制度中的一部分 |
意义 | 标志女子成年,具备婚配资格 |
现代意义 | 文化传承,象征成长与责任 |
相关概念 | “及冠”(男子二十岁成年礼) |
三、结语
“及笄”作为中国古代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,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。虽然现代社会已不再严格遵循这一传统,但它依然以文化符号的形式存在于文学、影视和教育之中。了解“及笄”的来源与意义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