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岳阳楼记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】《岳阳楼记》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代表作之一,文章语言精炼、意境深远,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,也蕴含丰富的文言知识。本文将对《岳阳楼记》中的古今异义词、一词多义、词类活用和通假字进行总结归纳,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。
一、古今异义词
古今异义是指某些词语在古代和现代意义不同,常见的有:
古今异义词 | 古义 | 今义 |
胜景 | 美丽的景色 | 指胜利或超过 |
壮观 | 雄伟壮观 | 强壮、健康 |
江湖 | 泛指大江大湖 | 比喻社会 |
仁人 | 有仁德的人 | 仁慈的人 |
天下 | 国家、人民 | 全世界 |
二、一词多义
一词多义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,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:
多义词 | 义项1(语境) | 义项2(语境) | 义项3(语境) |
览 | 观看,如“予尝求古仁人之心,或异二者之为,何哉?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,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,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。是进亦忧,退亦忧。然则何时而乐耶?其必曰‘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’乎!噫!微斯人,吾谁与归?” | 感叹,如“览物之情,得无异乎?” | 通“揽”,采摘,如“采菊东篱下”(虽非本篇,但常见) |
忧 | 担忧,如“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” | 悲伤,如“忧谗畏讥” | 担心,如“忧其君” |
乐 | 快乐,如“后天下之乐而乐” | 乐趣,如“览物之情,得无异乎?” | 安乐,如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 |
或 | 有时,如“或异二者之为” | 有人,如“或以为死,或以为亡”(虽非本篇,但常见) | 或许,如“或异二者之为” |
三、词类活用
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在特定语境中临时改变词性,包括名词作动词、形容词作动词等:
活用词 | 活用类型 | 例句及解释 |
名词作动词 | “心” | “予尝求古仁人之心”中“心”本为名词,此处作“思考”解 |
形容词作动词 | “忧” | “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”中“忧”本为形容词,此处作“担忧”解 |
动词作名词 | “乐” | “后天下之乐而乐”中“乐”本为动词,此处作“快乐的事”解 |
数词作动词 | “一” | “一碧万顷”中“一”意为“一片”,作形容词用,表示数量多 |
四、通假字
通假字是古文中因音同或形近而借用其他字的现象:
通假字 | 本字 | 释义 |
已 | 以 | 表示“已经” |
辟 | 避 | 表示“躲避” |
着 | 着 | 表示“显现” |
举 | 举 | 表示“选拔” |
> 注:《岳阳楼记》中通假字较少,以上例子为文言文常见通假字,部分可适用于类似文本。
总结
《岳阳楼记》作为一篇经典文言散文,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修养,也反映了文言文的丰富性和灵活性。通过掌握古今异义、一词多义、词类活用和通假字等知识点,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文言文内容,提升文言阅读能力。
希望以上总结能为学习《岳阳楼记》提供参考,也为文言文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