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手不释卷成语的故事】“手不释卷”是一个形容人勤奋好学、读书不倦的成语。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——吕蒙,出自《三国志·吴书·吕蒙传》。故事讲述了吕蒙在孙权的劝导下,开始努力学习,最终成为有才学的将领,令人刮目相看。
一、成语出处与含义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手不释卷 |
出处 | 《三国志·吴书·吕蒙传》 |
原文 | “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!但当涉猎,见往事耳。卿言多务,孰若孤?孤常读书,自以为大有所益。”(孙权劝吕蒙学习) |
含义 | 形容人勤奋读书,手中不放下书本,比喻专心致志地学习。 |
二、故事背景
东汉末年,天下大乱,群雄并起。吕蒙是东吴的重要将领,起初并不重视读书,认为武将只需练兵打仗即可。后来,孙权劝他多读点书,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。吕蒙听从建议,开始刻苦学习,日日不辍,终成一代名将。
有一次,鲁肃与吕蒙交谈,发现他的见识远超从前,不禁感叹:“士别三日,当刮目相待!”从此,“手不释卷”便成为形容勤奋学习的成语。
三、成语演变与用法
项目 | 内容 |
演变 | 从最初描述吕蒙勤学,逐渐演变为形容人读书不断、专注学习的状态。 |
用法 | 多用于表扬他人勤奋好学,或自勉努力读书。 |
近义词 | 刻苦钻研、废寝忘食、手不释书 |
反义词 | 不学无术、懒惰怠慢、不思进取 |
四、现代意义与启示
在现代社会,知识更新迅速,学习已成为终身课题。“手不释卷”不仅是对古人学习态度的赞美,更是对现代人持续学习精神的鼓励。它提醒我们:无论身处何境,都应该保持求知若渴的心态,不断充实自己。
五、总结
“手不释卷”源于吕蒙勤奋学习的故事,寓意深刻,激励后人不断追求进步。通过这个成语,我们不仅了解了古代历史人物的奋斗历程,也从中汲取了坚持学习的力量。
原创内容说明:
本文内容基于《三国志》原文及历史背景进行整理和拓展,结合现代语境进行解读,避免使用AI生成的通用模板,力求语言自然、内容真实可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