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大逆不道的完整解释】“大逆不道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行为严重违背了道德、法律或社会伦理,尤其是对国家、君主或传统秩序构成极大挑战的行为。这个成语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,通常用来批评那些胆大妄为、不顾后果的人。
一、成语释义
词语 | 解释 |
大逆 | 指严重的叛逆行为,尤其是针对国家或君主的反叛 |
不道 | 指不符合正道、违背道德或法理的行为 |
合起来,“大逆不道”意指行为极其恶劣,严重违反社会公德和法律规范,甚至可能触犯刑律。
二、出处与演变
该成语最早见于《汉书·刑法志》:“大逆不道,罪莫大焉。”意思是说,对于国家来说,最严重的罪行就是“大逆不道”。在古代中国,这种行为往往被视为对皇权或礼教的挑战,是不可容忍的。
随着时代发展,“大逆不道”的含义也有所扩展,不再仅限于政治领域,也可用于批评个人在道德、行为上的极端不当。
三、使用场景
场景 | 说明 |
法律领域 | 用于描述严重违法、危害社会秩序的行为 |
道德批判 | 用于谴责违背传统美德、伦理纲常的行为 |
文学作品 | 常用于描写反派人物或情节冲突,增强戏剧张力 |
日常交流 | 作为强烈批评用语,表达对某人行为的不满 |
四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别 | 词语 |
近义词 | 作恶多端、十恶不赦、罪大恶极 |
反义词 | 规规矩矩、循规蹈矩、安分守己 |
五、典型例句
1. 他竟敢公然违抗圣旨,简直是大逆不道。
2. 这种行为不仅违反法律,更是大逆不道,应受到严惩。
3. 在传统文化中,背叛祖宗、不孝父母都被视为大逆不道。
六、总结
“大逆不道”是一个具有强烈道德和法律色彩的成语,主要用于批评那些严重违背社会规范、破坏秩序的行为。它不仅在古代被广泛使用,在现代语境中依然具有警示意义。了解其含义和用法,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判断行为的正当性与合理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