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始作俑者什么意思】“始作俑者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来指代某件事情的发起人或最初推动者。这个词语在现代语境中多带有贬义,通常用于批评那些率先做出不良行为、引发问题或造成负面影响的人。
一、
“始作俑者”出自《左传·哀公十五年》,原意是指最早制作殉葬用的陶俑的人。古代有以活人陪葬的习俗,后来逐渐被陶俑替代。孔子对此表示不满,认为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,因此说:“始作俑者,其无后乎?”意思是:最早制作俑的人,大概不会有后代吧?这句话原本是对这种行为的谴责,后来引申为对引发某种不良风气或事件的最初的发起者进行批评。
在现代,“始作俑者”多用于形容那些首先做坏事、带头犯错或制造混乱的人,带有一定的道德批判意味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始作俑者 |
出处 | 《左传·哀公十五年》 |
原意 | 最早制作殉葬陶俑的人 |
引申义 | 指最先做坏事、引发问题的人 |
褒贬色彩 | 贬义 |
现代用法 | 批评带头做坏事或引发不良后果的人 |
典型语境 | “他是这场风波的始作俑者。” |
近义词 | 首恶、罪魁祸首 |
反义词 | 从众者、跟随者 |
三、使用建议
在日常交流或写作中,“始作俑者”应谨慎使用,因为它带有较强的负面评价色彩。若想表达中性或客观的意思,可考虑使用“发起人”、“第一人”等更中性的词汇。
结语:
“始作俑者”不仅是历史典故,更是对人性中“引领”与“责任”的一种反思。在现代社会,了解这一成语的含义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责任与道德的关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