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天下为公出自哪部著作大道之行也】一、
“天下为公”这一思想源自中国古代经典文献,最早见于《礼记·礼运》篇中的《大道之行也》。该文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,阐述了理想社会的构想,强调“大同”理念,即天下为公、选贤与能、讲信修睦的社会状态。
“天下为公”不仅是古代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,也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政治制度和社会价值观,尤其在近代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倡导下,“天下为公”成为其三民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。
本文将从出处、内容、意义及现代影响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呈现相关信息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标题 | 天下为公出自哪部著作《大道之行也》 |
出处 | 《礼记·礼运》篇中《大道之行也》 |
作者/来源 | 《礼记》为儒家经典,成书于战国至汉初,具体作者不详 |
原文节选 | 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,选贤与能,讲信修睦。” |
含义 | 指理想社会应以天下为共有,选拔贤能之人治理国家,注重诚信与和睦 |
历史背景 | 战国时期,百家争鸣,儒家提出理想社会模式 |
文化影响 | 对后世政治思想、社会制度产生深远影响 |
现代引用 | 孙中山曾多次引用“天下为公”,作为其革命理想的重要思想基础 |
三、结语
“天下为公”不仅是一句古老的格言,更是一种理想社会的追求。它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对公平、正义与和谐的向往。通过了解其出处和内涵,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,并在现代社会中赋予其新的意义。
如需进一步探讨“天下为公”在当代的应用或与其他思想的对比,欢迎继续交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