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何须马革裹尸还全诗】“何须马革裹尸还”出自清代龚自珍的《己亥杂诗》之一,原句为:“我劝天公重抖擞,不拘一格降人才。”但“何须马革裹尸还”则出自清代诗人徐锡麟的《皖江观潮》中的诗句:“男儿七尺躯,愿为祖国殇。何须马革裹尸还,留得清白在人间。”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国家、民族的忠诚与牺牲精神。
尽管“何须马革裹尸还”并非出自一首完整的诗,但它已成为表达爱国情怀和英勇献身精神的经典语句。下面是对该句的总结与分析:
一、
“何须马革裹尸还”是一句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诗句,字面意思是“何必用马皮包裹尸体回去”,象征着为了国家、民族而战死沙场,不必讲究身后之事,体现了一种舍生取义、视死如归的精神。
该句常被用来赞颂英雄人物的忠诚与勇敢,强调个人生命的价值在于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,而非追求个人名誉或安葬方式。它体现了古代文人对忠义、气节的高度推崇。
二、相关背景信息表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不见于完整诗作,常见于清代诗人徐锡麟《皖江观潮》 |
原句 | “何须马革裹尸还,留得清白在人间” |
作者 | 徐锡麟(具体生平不详) |
意义 | 表达为国捐躯、不求名利的爱国精神 |
用法 | 常用于赞美英雄人物、强调忠诚与牺牲精神 |
相关典故 | “马革裹尸”出自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,比喻战死沙场 |
三、结语
“何须马革裹尸还”虽非一首完整诗作的标题,但因其深刻的内涵和强烈的感染力,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表达忠勇精神的重要语句。它不仅反映了古代士人的价值观,也激励了无数后人以国家利益为重,勇于担当、甘于奉献。
无论是文学研究还是历史教育,这一句都值得深入探讨与传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