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sadism】一、
Sadism(施虐癖)是一种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中讨论的行为倾向,通常指个体从他人的痛苦或受苦中获得快感。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医生理查德·冯·克拉夫特-埃宾(Richard von Krafft-Ebing)在其1886年的著作《性心理病》(Psychopathia Sexualis)中提出,用来描述一种在性行为中通过伤害他人来获得满足的倾向。
尽管“sadism”常与性取向相关联,但它并不总是涉及性行为。在更广泛的意义上,它也可以指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对他人痛苦的冷漠或欣赏。这种行为可能源于童年经历、心理创伤、人格障碍或其他精神健康问题。
在现代心理学中,Sadism被纳入到“反社会人格障碍”或“边缘型人格障碍”的范畴中,但并不是所有具有施虐倾向的人都会被诊断为有精神疾病。此外,随着社会对心理健康意识的提高,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如何识别和应对这种行为,以保护他人免受伤害。
二、表格展示:
项目 | 内容 |
定义 | Sadism 是指个体从他人的痛苦或受苦中获得快感的一种心理倾向。 |
起源 | 最早由德国医生理查德·冯·克拉夫特-埃宾在1886年提出,用于描述性行为中的施虐倾向。 |
常见表现 | 在性行为中故意伤害他人、对他人痛苦感到愉悦、缺乏共情等。 |
是否仅限于性行为 | 不一定,也可表现为日常生活中的冷漠或对他人痛苦的欣赏。 |
心理背景 | 可能与童年创伤、人格障碍或心理发展异常有关。 |
是否属于精神疾病 | 并非所有施虐倾向都属于精神疾病,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与反社会人格障碍等有关。 |
社会影响 | 引发对心理健康、伦理道德及法律规范的关注,尤其在亲密关系和职场中需警惕。 |
应对方式 | 心理治疗、增强共情能力、建立健康的社交边界等。 |
三、结语:
Sadism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,涉及心理学、伦理学和社会行为等多个层面。了解这一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人类行为的多样性,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保护自己和他人免受伤害。同时,尊重每个人的个性与心理状态,是构建健康社会的重要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