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> 行业资讯 > 严选问答 >

唐雎不辱使命原文及译文注释

2025-09-26 08:23:39

问题描述:

唐雎不辱使命原文及译文注释,真的撑不住了,求高手支招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09-26 08:23:39

唐雎不辱使命原文及译文注释】《唐雎不辱使命》是《战国策·魏策四》中的一篇历史散文,讲述了秦王派使者威胁魏国,魏王畏惧而不敢抗命,唯有唐雎挺身而出,以智勇维护国家尊严的故事。文章语言简练,人物形象鲜明,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和深刻的历史意义。

一、

本文通过唐雎与秦王的对话,展现了唐雎在面对强权时的坚定立场与机智应对。他不仅没有被秦王的威势吓倒,反而以“士之怒”震慑秦王,最终迫使秦王放弃侵略意图,维护了魏国的尊严。文章通过对比秦王的骄横与唐雎的刚毅,突出了“不辱使命”的主题。

二、原文、译文与注释对照表

原文 译文 注释
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:“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,安陵君其许寡人!”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:“我想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,安陵君你答应我吧!” “易”:交换。“其”:表示希望或请求的语气词。
安陵君曰:“大王加惠,以大易小,甚善。虽然,受地于先王,愿终守之,弗敢易!” 安陵君说:“大王给予恩惠,用大的换小的,很好。不过,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土地,愿意始终守护它,不敢交换。” “加惠”:给予恩惠。“虽”:即使。“弗敢易”:不敢交换。
秦王不说。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。 秦王不高兴。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出使秦国。 “说”通“悦”,高兴。“因”:于是。“使……使”:派……出使。
秦王谓唐雎曰:“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,安陵君不听寡人,何也?且秦灭韩亡魏,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,以君为长者,故不错意也。” 秦王对唐雎说:“我用五百里的土地换取安陵,安陵君却不听我的,为什么呢?况且秦国已经灭了韩国和魏国,而你还能够保有这五十里的土地,是因为我看你是个长者,所以没有放在心上。” “错意”:放在心上。
唐雎对曰:“夫专诸之刺王僚也,彗星袭月;聂政之刺韩傀也,白虹贯日;要离之刺庆忌也,仓鹰击于殿上。此三子者,皆布衣之士也,怀怒未发,休祲降于天,是谓‘天子怒’,伏尸百万,流血千里。” 唐雎回答说:“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,彗星扫过月亮;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,白虹贯穿太阳;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,苍鹰扑向宫殿。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的勇士,他们心中愤怒尚未爆发,但天地间却降下异象,这就是所谓的‘天子之怒’,会伏尸百万,血流千里。” “休祲”:吉祥和凶险的征兆。“天子怒”:指最高统治者的愤怒。
“今吾以十倍之地,请广于君,而君逆寡人者,轻寡人与?” “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来扩大你的封地,而你却违背我的意愿,这是轻视我吗?” “请广于君”:请你扩大你的领地。
唐雎曰:“否,非若是也。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,虽千里不敢易也,岂直五百里哉?” 唐雎说:“不是这样。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土地并加以守护,即使是千里也不敢交换,何况只是五百里呢?” “岂直”:哪里只是。
秦王怫然怒,谓唐雎曰:“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?” 秦王勃然大怒,对唐雎说:“你也曾听说过天子的愤怒吗?” “怫然”:愤怒的样子。
唐雎曰:“天子之怒,伏尸百万,流血千里。” 唐雎说:“天子的愤怒,会导致伏尸百万,血流千里。” 此处回应秦王,暗示自己也有“士之怒”。
秦王曰:“布衣之怒,亦免冠徒跣,以头抢地耳。” 秦王说:“平民的愤怒,不过是摘下帽子,光着脚,用头撞地罢了。” 表示对唐雎的轻视。
唐雎曰:“此庸夫之怒也,非士之怒也。夫专诸、聂政、要离,皆以死为名,非以义也。夫士之怒,伏尸二人,流血五步,天下缟素,今日是也。” 唐雎说:“这是平庸之人的愤怒,不是士人的愤怒。专诸、聂政、要离,都以死成名,不是出于道义。士人的愤怒,只会导致两人倒下,血流五步,天下穿孝服,今天就是这一天。” 强调“士之怒”的力量与尊严。
于是秦王色挠,长跪而谢之曰:“先生坐!何至于此!寡人谕矣:夫韩、魏灭亡,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,徒以有先生也。” 于是秦王脸色缓和,跪着道歉说:“先生请坐!何必到这种地步!我明白了:韩国、魏国都灭亡了,而安陵能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,只是因为有您这样的贤士啊。” 表明秦王被唐雎震慑,不得不低头认错。

三、总结

《唐雎不辱使命》通过唐雎与秦王的对话,展示了弱国使者在强权面前的智慧与勇气。文章语言生动,情节紧凑,人物形象鲜明,体现了古代士人的气节与担当。同时,也反映出当时诸侯争霸、弱肉强食的社会现实。

这篇文章不仅是历史故事,更是一篇富有教育意义的文学作品,值得后人反复品味与学习。

  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

 
分享:
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