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东隅和桑榆指的是什么】“东隅”和“桑榆”是汉语中的两个成语,常用于表达时间的流逝或人生阶段的变化。它们出自《后汉书·冯异传》:“失之东隅,收之桑榆。”原意是指在东方(太阳升起的地方)有所失去,却在西方(太阳落下的地方)有所收获。后来,这两个词被引申为比喻事情虽有挫折,但最终仍能取得成功。
一、
“东隅”和“桑榆”原本分别指东方和西方,象征着一天的开始与结束。在文学作品中,它们常用来表示时间的推移或人生的起伏。例如,“东隅已逝,桑榆非晚”则表达了即使早年有所失误,晚年仍有机会补救和成就。
这两个词不仅具有时间上的象征意义,也蕴含着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:即使前路艰难,只要不放弃,终会有转机。
二、表格对比
词语 | 含义 | 出处 | 引申义 | 用法举例 |
东隅 | 太阳升起的东方,象征早晨或早年 | 《后汉书·冯异传》 | 指早期的失败或损失 | “东隅已逝,桑榆非晚” |
桑榆 | 太阳落下的西方,象征傍晚或晚年 | 《后汉书·冯异传》 | 指后期的成功或补救 | “失之东隅,收之桑榆” |
三、延伸理解
在现代语境中,“东隅和桑榆”常被用来鼓励人们面对挫折时保持希望,强调“不轻言放弃”的精神。它们不仅是时间的象征,更是一种人生哲学,提醒人们珍惜当下,努力前行。
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事业发展,只要坚持不懈,即使起步较晚,依然可以迎来属于自己的“桑榆”时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