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徘徊怎么读出自哪里呢】“徘徊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词语,常用于描述人在某个地方来回走动,或者形容心理上的犹豫不决。那么,“徘徊”到底怎么读?它出自哪里?本文将从发音、词义和出处三个方面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呈现。
一、词语解析
1. 发音:
“徘徊”的拼音是 pái huái,其中“徘”读作 pái(第二声),意思是“来回走动”;“徊”读作 huái(第二声),意思也是“来回走动”。两个字组合在一起,表示人或事物在某一区域来回移动的状态。
2. 词义:
- 字面意思:指人在某处来回走动。
- 引申意义:常用来形容人在思想上或情感上的犹豫不决、反复无常。
3. 使用场景:
- 描述人物动作:“他在门口徘徊了好久。”
- 描述心理状态:“他对于是否接受这份工作感到徘徊不定。”
二、出处考证
“徘徊”这个词最早见于古代文学作品,尤其在诗词中较为常见。以下是几个经典的出处:
作品名称 | 作者 | 出处句子 | 释义 |
《诗经·小雅·采薇》 | 无名氏 | “昔我往矣,杨柳依依;今我来思,雨雪霏霏。行道迟迟,载渴载饥。我心伤悲,莫知我哀!” | “行道迟迟”即“徘徊”,描写战士归乡途中缓慢前行的状态。 |
《楚辞·九歌·湘夫人》 | 屈原 | “帝子降兮北渚,目眇眇兮愁予。袅袅兮秋风,洞庭波兮木叶下。” | 虽未直接使用“徘徊”,但“目眇眇兮愁予”体现出一种徘徊的情感状态。 |
《古诗十九首·明月皎夜光》 | 无名氏 | “明月皎夜光,促织鸣东壁。玉衡指孟冬,众星何历历。白杨多悲风,松柏夹路生。” | 诗中虽未出现“徘徊”,但整体意境与徘徊的心理状态相似。 |
三、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拼音 | pái huái |
词义 | 回来回回地走;心理上的犹豫不决 |
出处 | 最早见于《诗经》及《楚辞》,后广泛用于古典诗词 |
常用场景 | 描述动作或心理状态 |
相关成语 | 徘徊不前、徘徊不定、徘徊左右 |
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,“徘徊”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动词,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。无论是作为动作描写还是心理刻画,它都具有独特的语言魅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