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梁鸿尚节译文】《梁鸿尚节》是出自《后汉书·梁鸿传》的一篇短文,讲述的是东汉时期隐士梁鸿的高尚品德与淡泊名利的精神。文章通过简练的语言,展现了梁鸿不慕荣华、安贫乐道的形象,体现了古代士人追求精神自由和道德修养的价值观。
一、
《梁鸿尚节》主要讲述了梁鸿在东汉时期不愿出仕为官,选择隐居山林、耕读自给的生活方式。他虽有才华却不求功名,重视气节与操守,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、清高自持的精神风貌。文中还提到他与妻子孟光“举案齐眉”的典故,进一步凸显了他们夫妻之间相敬如宾、志趣相投的高尚情操。
二、原文与译文对照表
原文 | 译文 |
梁鸿,字伯鸾,扶风平陵人也。 | 梁鸿,字伯鸾,是扶风平陵人。 |
少孤,好学,有俊才。 | 他年幼丧父,勤奋好学,才华出众。 |
不仕宦,常独行山泽间,诵诗书,弹琴以自娱。 | 他不做官,常常独自在山林中行走,吟诗读书,弹琴自乐。 |
其妻孟光,亦有德行。 | 他的妻子孟光,也有良好的品德。 |
每食,必先举案齐眉,以敬之。 | 每次吃饭时,她总是把饭菜端得与眉毛齐平,表示尊敬。 |
鸿曰:“此非吾所欲也。” | 梁鸿说:“这不是我所想要的。” |
后避地吴中,为人赁舂。 | 后来他避居吴中,靠给人打工为生。 |
鸿每归,光已具食,不置余馔。 | 梁鸿每次回来,孟光已经准备好了饭食,从不多做别的菜。 |
鸿叹曰:“吾闻之,贤者之交,当以义合;今吾与汝,岂其然乎?” | 梁鸿感叹道:“我听说,贤者的交往,应当以义相合;如今我和你,难道就是这样吗?” |
光曰:“愿同耕而食,同织而衣。” | 孟光说:“愿我们一起耕种、一起穿衣。” |
鸿悦,遂隐于岐山之下。 | 梁鸿很高兴,于是隐居在岐山之下。 |
三、人物评价
人物 | 性格特点 | 精神内涵 |
梁鸿 | 好学、淡泊、重义 | 安贫乐道,不慕荣华,追求精神自由 |
孟光 | 贤惠、勤劳、忠贞 | 与丈夫志同道合,甘于平淡生活 |
四、思想意义
《梁鸿尚节》不仅是一则关于个人操守的故事,更是一种理想人格的体现。它强调了士人应具备的独立精神与道德操守,反对趋炎附势、追逐名利的行为。同时,也表达了对夫妻恩爱、志同道合关系的推崇,具有深远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。
结语:
《梁鸿尚节》虽篇幅短小,却寓意深刻,展现了古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人格尊严的坚守。它不仅是历史人物的写照,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“士”精神的生动体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