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句话是谁说的】“犯我中华者,虽远必诛”这句话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的经典语句,常被用来表达对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坚定捍卫。然而,关于这句话的出处,历史上存在一定的争议。
一、
“犯我中华者,虽远必诛”这句话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,出自《汉书·陈汤传》中的一段记载。原文是:“明犯强汉者,虽远必诛。”这句话原本是汉代名将陈汤在出征匈奴时所说,意思是:凡是敢于侵犯大汉王朝的敌人,即使他们逃到再远的地方,也一定要将他们消灭。
后来,这句话被后人简化为“犯我中华者,虽远必诛”,并广泛用于现代语境中,强调对国家利益的保护和对外来侵略者的坚决态度。
需要注意的是,“犯我中华者,虽远必诛”并非完全出自某一位历史人物之口,而是经过后人整理、演变后的说法。
二、表格对比分析
项目 | 内容 |
原文出处 | 《汉书·陈汤传》 |
原文内容 | “明犯强汉者,虽远必诛。” |
出处时间 | 西汉时期(约公元前1世纪) |
原话作者 | 陈汤(汉代将领) |
现代常见版本 | “犯我中华者,虽远必诛” |
语义演变 | 从“强汉”变为“中华”,更符合现代民族意识 |
使用场景 | 现代爱国主义宣传、影视作品、网络舆论等 |
是否有明确出处 | 非直接出自某一人之口,为后人归纳总结 |
三、结语
“犯我中华者,虽远必诛”虽然在现代被广泛引用,但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的陈汤。这句话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国家尊严的重视,也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不畏强敌、勇于抗争的精神。如今,它已成为一种象征性语言,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