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1936年考古发现的良渚遗址介绍】1936年,中国考古学界在浙江杭州余杭区发现了良渚遗址,这一发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重要进展。良渚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文化遗存,距今约5300至4200年,被誉为“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证”。该遗址的发现不仅丰富了中国史前文化的内涵,也为研究长江流域早期文明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。
良渚遗址的发现者是施昕更,他当时是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的工作人员。他在对杭州地区进行文物调查时,发现了大量带有黑陶和玉器特征的文化遗存。随后,经过多次发掘和研究,良渚文化逐渐被确认为一个独立的文化体系,并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良渚遗址简介()
良渚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,总面积约34平方公里,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。该遗址以精美的玉器、黑陶以及复杂的水利系统闻名于世。良渚文化以其高度发达的社会组织、先进的手工业技术和丰富的宗教信仰而著称,代表了中国早期文明的重要阶段。
良渚遗址的发现不仅推动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,也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。近年来,随着良渚古城遗址的进一步发掘与研究,良渚文化被正式认定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,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。
良渚遗址关键信息一览表
项目 | 内容 |
发现时间 | 1936年 |
发现地点 |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 |
文化年代 | 新石器时代晚期(约5300-4200年前) |
发现者 | 施昕更(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) |
主要遗存 | 玉器、黑陶、城址、水利系统 |
文化特征 | 高度发达的手工业、社会组织、宗教信仰 |
历史意义 | 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实证 |
国际影响 | 引起全球考古界关注,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|
通过1936年的这次重要发现,良渚遗址逐渐揭开其神秘面纱,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它不仅见证了远古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力,也为后人提供了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线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