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成语手不释卷是什么意思】“手不释卷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用来形容一个人非常勤奋好学,喜欢读书,甚至到了连书本都不愿意放下、舍不得放手的地步。这个成语出自《三国志·吴书·吕蒙传》,讲述的是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吕蒙的故事。
一、成语解释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 | 手不释卷 |
| 拼音 | shǒu bù shì juàn |
| 出处 | 《三国志·吴书·吕蒙传》 |
| 含义 | 形容勤奋好学,喜爱读书,不舍得放下书本 |
| 用法 | 多用于形容人专心学习、刻苦钻研 |
| 近义词 | 孜孜不倦、废寝忘食、勤学不辍 |
| 反义词 | 好逸恶劳、懒惰成性 |
二、成语来源
“手不释卷”最早见于《三国志·吴书·吕蒙传》。原文如下:
> “蒙少不修书,常以兵事为务。后遂博览群书,手不释卷。”
意思是:吕蒙年轻时并不注重读书,常常忙于军务。后来他开始广泛阅读各种书籍,读书时从不放下书本,表现出极高的学习热情。
这个故事说明,即使一个人原本不擅长学习,只要肯努力,也能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己。因此,“手不释卷”不仅是一种行为表现,更是一种精神象征。
三、使用场景与例子
| 场景 | 示例 |
| 学习态度 | 他从小便手不释卷,最终考上了名牌大学。 |
| 工作态度 | 老师工作认真负责,每天手不释卷地备课。 |
| 个人修养 | 这位老学者一生手不释卷,留下了许多学术著作。 |
四、总结
“手不释卷”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执着。它不仅表达了勤奋好学的精神,也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。在现代社会中,这种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。
结语:
“手不释卷”不仅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学习的态度和人生的价值观。无论身处何地,保持对知识的热爱与追求,才能不断进步,成就更好的自己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