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深藏身与名最早出自哪位诗人】“深藏身与名”这一词语,常用来形容那些才华横溢却低调隐逸、不求闻达的人。它蕴含着一种淡泊名利、甘于寂寞的精神境界。那么,“深藏身与名”最早出自哪位诗人之手呢?下面将从出处、作者、背景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呈现。
一、
“深藏身与名”这一表达最早见于唐代诗人李颀的《古从军行》。诗中写道:“白日登山望烽火,黄昏饮马长城窟。行人刁斗风沙暗,公主琵琶幽怨多。野营万里无城郭,雨雪纷纷连大漠。胡雁哀鸣夜夜飞,胡儿眼泪双双落。闻道玉门犹被遮,应将性命逐轻车。年年战骨埋荒外,空见蒲桃入汉家。”其中虽未直接出现“深藏身与名”,但该诗整体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和对英雄人物默默奉献的赞美,后人由此引申出“深藏身与名”的说法,用以形容那些功成名就却不为人知的英雄。
不过,更确切地说,“深藏身与名”这一完整表述最早出现在明代文学家张岱的《陶庵梦忆》中,用于描述一些隐士或有才之人不愿显露自己,甘于平凡的生活方式。
因此,若从完整表达来看,“深藏身与名”最早出自张岱;若从诗歌语境来看,则可追溯至李颀的《古从军行》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说明 |
表达内容 | “深藏身与名” |
最早出处 | 明代张岱《陶庵梦忆》(完整表达) |
诗歌语境来源 | 唐代李颀《古从军行》(间接体现此意) |
作者 | 张岱(完整表达),李颀(诗歌语境) |
背景含义 | 形容才华出众却低调隐逸、不求闻达的人物 |
文化意义 | 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淡泊名利、甘于奉献精神的推崇 |
三、结语
“深藏身与名”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,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体现。无论是古代文人墨客的隐逸情怀,还是现代人对低调生活的向往,这一表达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。了解其出处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词语背后的历史与文化价值。